觀戲當晚曾對飲者允諾過感想一事,經過幾日彙整,不肖板主特來履約。

  秋風辭概要劇情劍聖已有說明,我就不再複述,直接就幾部份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一、服裝、佈景、音樂:

  莊重典麗,配合其皇家與宮廷的雍容。特別要提的是,喜歡太子劉據的紅色戎裝以及另一套藍白為主的宮廷服飾,紅色襯出太子允武的飛揚丰采,藍白恰好與其清朗的氣質相得亦彰,私以為用色和式樣恰如其份。

  佈景上,和過去看的幾齣舞臺歌子戲相比,很明顯的,秋風辭採用的是多重的佈景,尤其是第三場三禍,最裡頭的是全佈景繪以樓閣的遠景、再來是武帝寢宮,最特別的是由兩個可容通行的宮門組合成的半壁宮牆。這個宮牆的設計,讓演員﹝太子、趙婕妤﹞在其中隱隱現現的穿梭,體現宮門深似海的感覺。有實景的恰當搭配,無論是太子與武帝間的咫尺天涯、還是趙婕妤匆忙的求見腳步,都因此更為真實與強烈。

  燈光的使用,我個人喜歡的有兩個場景:第一個是第一場祭天武帝坐於龍座上由眾人抬拱而出,由背後打出的燈光,有種幽深肅穆的感覺,甚至,是近乎神秘的權威,觀眾不由自主就會把眼光集中於此,同時還帶出武帝這個角色的氣質氛圍。第二個是第七場魂斷,破廟的場景,由舞台右上方斜射下來的幾道光影,把蒼涼的感覺營造得不錯。

  文武場的音樂,基本上和傳統的沒有很大的差別吧﹝?不確定,不過像〈梨園天神〉那種我聽來就有很明顯的與傳統不同﹞不過宮廷戲的場景不少,在音樂方面就借重不少沉沉的鐘鼓聲。在第六場憑據,於祖靈前的肅穆鐘鼓,與深褐色佈景搭配起來,很棒,是我印象深刻的部份。

二、演員的唱腔唸白身段表情:

  武帝劉徹,一個很該打但是演得很帥的老頭,由許亞芬飾演。飾演皇帝而且演得帥的我看過兩個,除了本劇許亞芬飾的漢武帝,還有〈天鵝宴〉中唐美雲所扮的唐太宗,不過兩者表現的帥老頭迥然不同﹝一樣才有鬼吧﹞。討論本劇,當然先說許亞芬的漢武帝,從造型的角度來看,刻意的墊肩裝扮出武帝威嚴凜然的氣勢,許亞芬舉手投足的沉穩和內斂自然而然就營構出身為一國之主應有的風範﹝光看武帝就那樣站著,對人瞄瞄幾眼也覺得很帥了﹞。從劇情看來,武帝是個死要面子的人,他的情緒起伏也就由隱微的部份表現。劇中武帝激動的情緒,每每自他那一雙顫抖不停的雙掌洩露予觀眾,儼然是本劇武帝的招牌動作。至於唐美雲的唐太宗,簡單說,是屬於比較美型的那種,有小生的風流倜儻、又有中年男子成熟穩重,所以帥歸帥,不流於輕浮,更甚者從眼神從表情從語氣,時時有帝王自成一格的威嚴。

  附帶一提,許亞芬在〈浮沉紗帽〉扮演的劉強,其痞子模樣和本劇威嚴自生的武帝是南轅北轍,但一樣令人拍案叫絕。

  太子劉據,郭春美飾演。對郭春美近期的印象是來自公視〈秦淮煙雨〉的韋百里,和只看了一半的台視〈千古長恨〉的趙伯瑜。這兩個角色一文一武,但太子劉據則恰好揉合了文武的氣質。郭春美演來,第二場的埋蠱一段武戲,身段俐落,眉間的一痕紅記點得英姿颯爽;第三場後的文裝又添幾分憂鬱的氣質。就連第七場魂斷時落拓的打扮,仍不失太子的氣度和行止。結論是:很帥。﹝我除了看臉什麼都不知道了嗎?嗚~原諒我的不專業Q__Q﹞另外,郭春美的唱腔從〈秦淮煙雨〉起聽下來,越聽越習慣,某月也越來越喜歡了。

  趙婕妤,石惠君飾演。眉目多情、身段溫婉柔美,和她在〈陳三五娘〉裡的俏皮益春形象完全不同。說是眉目多情,從第二場埋蠱和太子劉據的對手戲中一覽無疑,不論是她遠遠望著太子拉弓的表情、還是她輕持弦上箭的神態,觀眾都可以感受到她對與劉據過去那段情緣愛之深切。而溫婉柔美的身段,從她的移步揚袖轉身,都令人讚嘆。﹝好抽象啊,劣者筆拙,建議大家自己看戲比較準﹞一定、絕對、非提不可的是,石惠君的唱功和聲音,真是美得沒話說呀呀呀!這個部份一定要現場實臨親聽,就可以知道電視的後製錄音根本無法表現她聲音之美於萬一﹝泣﹞。飲者戲後提點,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凡是到了石惠君唱的時候,文武場多用絲竹,不喧賓奪主,讓她的美聲充份發揮。

  江充,林躍慶飾演。十足十的奸臣相,如飲者所言,不愧為典範。至於壞在哪裡呀?這個,光是看他微微斂起眸子凝視著自己,就覺得自己被算計了百來回了吧!善於鑽營武帝多疑的性格顛覆朝堂,林躍慶也把江充在朝堂上的機敏和深沉表現的很棒。

  田千秋,陳昇琳飾演。除了田千秋,還看過陳昇琳在〈天鵝宴〉裡扮的房玄齡,兩者的大臣形象有幾分類似。田千秋是假意屈於現實俟機澄清太子冤情、房玄齡是委婉諫主。田千秋這個角色陳昇琳演來沉穩冷靜,不過個人覺得,帶幾分譏誚的房玄齡,陳昇琳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不過兩者戲份重量不同,這樣比來,也有失公允。大體來說,田千秋這個角色,恰好可和江充互為映照倒是。

三、故事情節的安排:

  對唱的部份,個人偏好的有兩處。一是第二場埋蠱的太子與趙妃的對唱;二是第三場三禍武帝父子宮牆內外的對唱。兩處一樣是情感的表現,但是手法不同。

  太子與趙妃在這段對手戲中,主要展露的是他們過往的私情,唱來含蓄但深刻。我印象很深的是太子劉據在這當中的掙扎,明明對趙妃情猶未盡、心生愛憐,偏偏在攬近懷的前一刻又生生地轉過身子,顯示出他愛在心卻守於禮義所造成的內心矛盾。至於趙妃,既期待又不敢奢求,對於無緣的情份的感傷,這份感傷透過唱詞和曲韻,以及他們兩人緩慢和情怯的接近與分離的失落,營造出來的情境是隱微而動人的。

  武帝父子這一段,使用有同有異的唱詞興應而起,明顯映照出父子的差異。雖然同是思念、同是感嘆彼此的咫尺天涯,父子遙遙互動的情感固然深,但其間武帝的反覆和不確定,卻是很明顯的。武帝對太子的疼愛,最清楚的是祭天臺上聽聞的一聲聲雁叫,可是在這裡的思念,除了疼愛,還透露對太子不信任的憂慮。這對父子除了凡常天倫的「孝」之外,還有君臣間的「忠」要論。就我的看法,武帝對於身為皇帝的自覺強過身為父親的﹝這容後再說﹞,對於太子竄位的可能,他甚至質疑著:太子是否已經不再孝順了。這部份當然和武帝對於權位的眷戀和長久延續的渴望息息相關,太子身為人子,奪父所愛,想是不孝了。

  會說他身為皇帝的自覺強過身為父親的,有兩個地方很明顯。其一第六場憑據中武帝明白太子無辜,所下的第一道命令不是解除殺太子以得萬戶侯的命令。他對田千秋的指示是:先安國情民心﹝大約就是諸如此類﹞。然後暗中以逮捕為名接太子重回宮中。其二是第八場幕落時,李壽奉上太子人頭,他還是延續前令說太子謀反昭然,對於一干捕捉太子人等,雖分賞罰,但都全讓他們去送死了。好聽的說法是維護了一國之君的信譽,說難聽的是死要面子不認錯。誅殺太子封萬戶侯對於逃亡在外的太子分明是芒刺在背,時刻召危,莫怪就差了時分,讓太子無辜枉送性命。

  另外,大家都有提到的,秋風辭第一場祭天和第八場幕落的安排,是首尾呼應。相同地,看到後來對於這個結局的處理不但貫穿了全劇、又使觀者印象深刻。有幾個部份是相應的。首先太子的登場,第一幕太子由文武場中的樓梯登上舞台,到了第八幕,太子再度出現依然是起於這個地方,差別在於,此時已是由李壽捧著人頭來到祭天壇上。一樣是秋雁高鳴,一個喚回的是風姿卓絕的太子一身紅衣、一個迎來的是太子血淋淋的頭顱來獻,同樣是紅色,不過感覺差很多,一喜與一悲。當他渴求長生不老以續帝位,他的身邊有著堪可承繼的太子;而他蒼白了頭髮想盼親兒歸來,已是後續無人的慘澹。文武百官還是說著誇耀太子,聽在耳裡卻分兩般情緒。

  真不知道吉時到,漢武帝多年君主,在祭天臺上獻祭的是何物,蒼天還他的又是何物?妻兒俱零落,聲名千年墜。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最後最後,要說的純粹是某月的個人臆測。

  這個部份,是關於「雁」的聯想與隱喻。

  秋風狂驟起,失序雁何歸?

  我不知道以雁聲來示意太子的出現是襯著劇名〈秋風辭〉而來,抑或是另有安排。就我個人的解讀,「雁」所代表和喻意的是太子本身。除了以雁聲來表示太子的歸來,第二場埋蠱的太子射雁之舉,隱隱昭示著太子的殞落。趙妃的不忍讓雁子得以高空任翱翔,但現實的鬥爭的利箭,卻不會不忍,仍生生地射落了太子。古代男女婚嫁禮中以大雁為禮,象徵著不失時不失序。但是落於群外的孤雁呢?太子的幾幕戲中都以孤雁自比,太子的性格執守於忠孝,不肯以上策應對,就像雁子往返於既定的航道,其實是少了變化的彈性的。但朝堂上的風雲詭譎正是多變難料,即使雁兒本身有著合於時合於序的期許,陰謀鬥爭的就是要把它吹離了正軌,它又如何在大環境下回途呢?

  偏偏吹得張狂的風的中心點,是權力在握的,代表秩序的,武帝。

  連它所執守的,以之為訊的風,也背離了它。

  風縱使停了,雁子,也回不來了。

  印月
  2001/06/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印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