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宸妃祁王以及嫡系子女的遺骨應該遷入皇陵
     
    聽到言侯爺這麼建言,就想起蘇兄勸他放棄在年終尾祭以火藥炸死蕭選時說的:「而宸妃,她依然是孤魂野鬼,無牌、無位、無陵。」當時,我相信這幾句話是打動他的,這是他心中一直以來的遺憾。人死不能復生,但他至少,還能為她做這一件事情。
     
    如何地情癡其實不必多言,幾句話、一份心意,就足夠深矣。
     
  •  

    #54:由陛下率百官親臨致祭
     
    言侯爺問著:「陛下同意了?」

    這句話顯示他對蕭選的看法。在言闕心中,同意重審並不是蕭選衷心懺悔,只是情勢所迫不得不然。他昔年好友已不在,坐在皇位上的是涼薄的人。事實上,大抵也是如此,不過從梁帝會介意夢中朝向他走來的舊人來看,他不是真的無情,只是那些人與情和他貪戀的權勢相較,太過微不足道了。同意親臨致祭以安亡魂這件事情,不是代表他知錯,而是他需要一個心安的理由,就像他讓靜妃為宸妃設牌位的意思相當。
     
    不同處在於,一個是私下設祭,一個是廣為周知。如今下詔重審重判,公開與否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
     
  •  

    #54:你信我,我們就這麼走!
  •  

    #54:我就把自己托付給你了
     
    「那咱們可一言為定!」

    藺晨和長蘇,他們都知道,不管再怎麼努力,終有一天,長蘇會永遠地離開。與其困在一地數著不知盡頭的日子,不如天南地北走著,直到生命的終點。藺晨懂長蘇,知道他看不得大家面臨他死亡時的哀傷與痛苦,所以輕裝簡從,長蘇心中的負累也不會這麼重。
     
    如果不是那一個契機,也許他們就這樣終了。是幸也不幸,梅長蘇得了那個契機,時也運也命也。
     
  •  

    #54:你們也不用總跟著我吧?
     
    這裡,蘇兄不願意黎綱和甄平跟著,大概也是這樣的意思。他們倆自幼孤苦,十三年來又時刻在他身邊照顧,感情自是非同一般,蘇兄定是不願意看到他們為他擔憂與傷心的模樣吧。
     
  •  

    #54:只帶一個孩子還一個沒正經的我們死也不願意
  •  

    #54:如果真要說有人跟著,那也得是宮羽姑娘
  •  

    #54:你胡說什麼!
  •  

    #54:別聽他的啊,不許跟宮羽亂說!
  •  

     
    聽到藺晨說要帶宮羽,蘇兄的態度變得超級緊張的。緊張些什麼呢?讓宮羽誤會白白多牽掛一個人是一回事,但若他帶著宮羽而霓凰沒有隨行,恐怕有人會傷心欲絕的吧。
     
    也許一開始,他並沒有打算要帶上霓凰,因為他不忍心她看著他最後受病苦折磨的樣子。在獵宮的那一夜,他便要甄平別讓霓凰知道,是見不得她傷心也怕她難過,他希望自己在景琰心中永遠是那個明亮的少年,當然也希望在霓凰心裡,一直是那個她倚靠仰仗著的林殊哥哥。
     
    從過去相處的場景來看,不難發現,除非蘇兄昏迷,或是理虧的時候(比如相認、解釋病情),只有在太奶奶那裡,他才表現過他的脆弱,其他和郡主私下相處時,蘇兄一直努力的維持當年林殊哥哥的範兒,而且很自然地,霓凰表現出來的就像是那個無限仰慕他的小女孩。
     
    即使是在郡主要回雲南的那次話別,一開始,蘇兄也是很man的態勢,說著會替她照顧小青,說著要她好好保重自己,不談什麼兒女情長相思不盡的。但在霓凰的一聲林殊哥哥以及眼淚滴落後,他才把持不住地將霓凰深深擁入懷中。他一直是如此,表面上對霓凰從來不多說愛與不愛,但從眼神裡卻流露了更多,在心中更是在意得不得了。在獵宮的緊張是這樣,在這裡也是。
     
    當他說著「人選多的是」的時候,他的心中,是否曾經閃過霓凰的影子?這畢竟是矛盾著,他不願霓凰見到他受苦,但若這是霓凰所求,恐怕,如同太奶奶賓天時霓凰哭著不願意離開他遠赴雲南,他還是會讓霓凰跟著他同行吧。
     
    只是,究竟會還是不會,已經沒有驗證的機會了。
     
  •  

    #54:你個小沒良心的
     
    飛流和藺晨,總是能輕易地讓蘇兄笑開懷,如果,也只能說說如果,真要同行而遊,這兩個人相伴實在是上佳之選。在這麼多的人裡面,就只有飛流和藺晨,能讓他暫時忘卻林殊這個枷鎖,單純地只當那個江湖中的梅長蘇吧。
     
  •  

    #54:景琰將小殊的牌位蓋上紅布
  •  

    #54:小殊來祭,景琰迎候
  •  

     
    景琰在這裡迎候小殊到來,我覺得是有意義的。赤燄重審是由景琰主持,案情昭雪後恢復林氏宗祠,景琰在這裡等著小殊,便是將這個結果奉上,他完成了他的承諾,終於讓林家的清白得以重現。
     
  •  

     
    將小殊的牌位蓋上紅布後,景琰的表情是染滿愁緒的。我想,他心裡應該是很希望小殊能夠恢復身份,赤燄之案雖然得以昭雪,但他的小殊還是回不來了。就算梅長蘇站在身邊,他卻沒有辦法光明正大和他像當年那樣。
     
  •  

    #54:英靈滿堂,這世間只餘他獨祭的一聲哭
     
    梅長蘇/林殊致祭的這場戲,真真要好好讚嘆一下劇組用心和演員的表現。他表情肅穆地行禮如儀,看不出什麼情緒,黍稷梗焚燒後繚繞出一縷縷白煙,氤氳了他的臉。最後的一拜,他伏在地上遲遲未起,微微顫抖的肩頭,在配樂間細小的哭聲傳出,拉遠了鏡頭,只餘燭火晃耀而人與牌位俱模糊。
     
    在這裡致祭的,既是林殊又不是完整的林殊,在世人的認知裡,林殊已在梅嶺喪生,是林家宗祠中位列的英靈之一,他雖在,但只要他活在世間,他便只能是梅長蘇而不是林殊。在當年,林殊生命中最引以為傲的部份已經隨著大火而死,梅長蘇這個人是地獄歸來的幽魂,在這個宗祠之中,他就像站在生與死的交界般,他既是致祭者也是被祭者,那塊布是觸目的血紅,如同梅嶺的烈火與遍地的鮮血,隔開了它與其他牌位的不同、也隔開了林殊與梅長蘇的神魂分離。
     
    本該可以很狗血地拍的一幕,劇組卻用克制而隱忍的方式表達,隱合著梅長蘇/林殊一直以來的心理狀態。而悲莫悲過,直到了這一刻,他仍是克制,他還要隱忍,他的所有悲傷只能悄然流露在人們不可見之處,清楚地顯示他再也無法做回那個驕傲張揚的林殊。
     
    頭些年,他是否無數次想著,林殊應該與父親同袍死在梅嶺,好過以這樣的殘軀活著。甚至,我認為他並不會慶幸自己活著,只是,他活著已經不只是林殊,活著是因為責任未盡。如今重任已了,若非不忍故人傷心,他內心是否正期待真正回歸的那一天?
     
    那一聲哭為的是什麼呢?十三年前、十三年後、以及這十三年來的千辛萬苦,他還原了真相卻還原不了林殊,就像他不敢也不能走回去的林家府邸,就像紅布蓋住的牌位,他難以面對林殊的種種。
     
  •  

    #54:素來文臣主和武將主戰,咱們大梁怎麼反過來
  •  

    #54:真正不足的是主帥
  •  

    #54:請殿下三思,萬萬不可親出啊!
  •  

    #5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梁的生死存亡,豈不比我個人的安危更加重要?
  •  

    #54:聽到邊關告急的消息,藺晨也是憂心忡忡
     
    藺晨所憂著,也許有家國,但更重要的是蘇兄。他知道,長蘇知道這消息定當放不下。
     
  •  

    #54:不是我信不過這個皇上,是他根本就不能相信
  •  

    #54:南境對峙之局,只有你親自回去才能應付局面
     
    在這裡,霓凰說:「我原本也是這麼打算的。」我不禁想著,原本的確如此打算,顯然她還有其他顧慮所以遲遲沒有回去。她瞭解林殊哥哥,知道他不可能放下國難當頭不管,而且北境對林殊又有特別的意義,她怕會有變數,也怕林殊哥哥做出什麼出人意表的決定,所以躊躇著無法離開。
     
  •  

    #54:其實現在最難的還是北境
  •  

    #54:既然你不能去,我想──不行!
  •  

    #54:更何況,如今的局面,我怎麼可能任性逞強
  •  

    #54:他如果當面跟我說你可以去,我就同意
  •  

     
    當蘇兄說他身體調理好,請纓要上戰場時,霓凰禁不住焦急地叫了一聲:「兄長!」隨後景琰看了霓凰一眼,便向蘇兄提出要聽大夫親口說的條件。比起景琰,霓凰時不時地出現在蘇宅,蘇兄現在身體是什麼狀況,她自是比景琰清楚。所以當她表現出這個態度,景琰不難預料蘇兄的身體狀況並沒有他口中說的這麼好。
     
    既是如此,他為什麼要提出這個條件,讓蘇兄有上戰場的可能性呢?
     
    一來,他想醫者父母心,小殊的身體如果是由此大夫調養,應不會允許他亂來。所以若他能親口說,要嘛是真無大礙、要嘛是拗不過蘇兄。二來,他瞭解小殊,戰事瞬息萬變,他不會拿幾萬將士的命來賭,如無把握,不會為了一己之私執意上戰場。三來,他知道小殊一直是渴望著戰場的,他明白出征北境,不單單是為了解國難,還為了個人的想望,若他真的執意,再不忍,他定會成全。
     
  •  

    #54:你勉強要去,你又能撐幾天?三個月!
  •  

    #54:我知道,以你的醫術,我根本用不到冰續丹
  •  

     
    「為什麼、為什麼你總是在最不應該放棄的時候偏要放棄?」
    「這不是放棄,而是選擇。」
     
    這裡,藺晨為什麼要說長蘇「總是」在最不該放棄的時候偏要放棄?除了這一次,在藺晨眼裡,他又曾經放棄了什麼?思前想後,最關鍵的,應該是十三年前解火寒毒之時,他選擇擁有正常的面貌與聲音,放棄了可享天年的機會。藺晨與他的父親勸過他無數回,但仍拗不過他。雖然藺晨在這一路上一直幫他,但相處越久越難捨,也就越不能同意他當年的決定吧!
     
    但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要走怎麼樣的路,面臨怎生困難怎樣的不得已,對林殊/梅長蘇來說,都是他的選擇。
     
  •  

    #54:如果我可以回到林殊的結局,對我來說是幸事
  •  

    #54:我千方百計讓他活下來的那個朋友,不是林殊
  •  

    #54:三月之期一到,就是大羅神仙也難多留你一日
  •  

    #54:我要回到赤燄軍的戰場,那才是屬於我的地方
  •  

     
    「我不認識林殊!」
    「你要終結掉梅長蘇嗎?」

     
    對藺晨最痛的莫過於在眼前人的心中,梅長蘇遠遠比不上林殊。但他與他之間最珍貴的,便是屬於藺晨與梅長蘇彼此相契的感情。藺晨不是不知道,林殊一直在這個人心中,既是最明亮也是最晦暗,但他所看重與在乎的是包含林殊的梅長蘇、而不是捨棄梅長蘇的林殊。
     
  •  

     
    「我要回去,那才是屬於我的地方!」
     
    這句話讓藺晨徹底覺悟,他的好友,心已不在梅長蘇身上,心心念念都要回到林殊的地方。這表情他不曾在長蘇的身上看過,這是他一直壓抑在心中的那個林殊,積累了十三年的想望所迸發而出的,有痛苦有不甘,甚至是那樣迫不及待地。藺晨突然意識到,被囚於梅長蘇身中的林殊如何掙扎。
     
  •  

    #54:選擇也罷、放棄也好,這都是你的決定
     
    我想起景睿臨去南楚前對蘇兄說的一番話:「你取了你認為重要的東西,捨棄了我,這只是你的選擇而已。因為沒有被選擇就心生怨恨,那這世間,豈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諒之處。」
     
    十三年前,林殊選擇了七萬赤燄軍的清白,捨棄了林殊的性命,是因為清白重於性命、大義重於私利。十三年後,他為了保衛北境、為了回到林殊的結局,捨棄梅長蘇的性命,為了大義也為了私利。無論十三年前還是十三年後,他都是取了他認為重要的東西捨棄了其他,是他的選擇。也許在關愛他的人眼中,他一次次地捨棄著自己,這些關愛他的人也被他捨棄著。只是可貴在於,這些關愛他的人,並未因沒有被他選擇就心生怨恨,再多苦,仍願意為他承受。
     
  •  

    #54:我答應陪你走到最後,你雖失信我卻不能食言
  •  

    #54:你總說你不認識林殊,我相信你在認識他之後,一定不會失望的
     
    藺晨,不是真的不認識林殊,甚至在我來說,他是最瞭解現在林殊的那個人。他為什麼成為梅長蘇,這一路上如何地痛苦掙扎,他改變了什麼又不變著什麼,他都清楚。他知道,當他決意再回到林殊的時候,必定意味著梅長蘇的死去,那是他千萬個不願意的。所以即使認得,他也不想面對林殊。
     
    是的,林殊也許不會讓藺晨失望,但他必然感到傷心,再怎麼樣明亮的林殊,都不是那個與他相伴過十三年的梅長蘇。不是那個在瑯琊山上,和他一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好友。
     
  •  

    #54:忍別離,不忍卻又別離
     
    猶記那日他說:「我也一直在盼著這一天,盼著我可以做回林殊。」

    霓凰知道她的林殊哥哥想要什麼,而今,他終於盼到了、而她也等回了她的林殊哥哥,但這次的分別不是十二年,是此生的永遠。即便是她很痛很痛地淚眼婆娑,她還是笑著支持他去追求他想望的。
     
  •  

    #54:我沒有騙你吧(才怪!Q_Q)
  •  

    #54:可是你知道,行軍打仗,那是需要體力的
  •  

    #54:不是對自己身體有十足把握我怎可能臨危請命
  •  

    #54:我還從來沒有眼看著你出征而我卻只能留在這
     
    十三年前,景琰出使東海,沒有跟著赤燄軍出征梅嶺,回來後卻是天翻地覆,對他來說,那就像是場噩夢,充滿了絕望與毀滅。十三年後,好不容易洗清十三年來的赤燄污名,小殊卻要再上戰場,而他依然不能隨行,他怎麼可能不擔心害怕。
     
  •  

    #54:此役主帥的不二人選,是林殊
     
    在此之前,他遲遲不肯承認,自己是林殊。儘管在身份上,他仍舊是梅長蘇,但是北境戰場是屬於林殊的地方,他要回去,他要回去他骨血中林殊可以重生的地方。像是命運的捉弄,當年在那裡殲滅十二萬大渝皇屬軍,卻被己方軍隊屠戮,他身未死但林殊已死,踏上雪冤之路的是梅長蘇。如今他要再次回到北境面對大渝,他要接續當年,再次殲滅相同的敵人,然後用林殊的方式在戰場上走完自己的路。
     
    中間十三年的梅長蘇,卻像是林殊的黃粱一夢,對他來說,奔赴戰場回到林殊的結局,這場噩夢才算是真正的解脫吧。
     
  •  

    #54:只是這一別,又不知何時才能再見了
  •  

    #54:我絕不會讓帝王之位動搖我的本心
  •  

    #54:但我仍希望,你能一直在我身邊
     
    「十三年的分離哪,對你、對霓凰、對每一個人,都太艱難了。」
    「只是這一別,又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聽殿下這麼說著,我隱隱覺得,他其實知道蘇兄這一去,再也回不來了。因為走過,所以他知道其間的艱難如何,如今這一別,恐怕遠遠不是艱難可以形容的。當年的他與霓凰,還可以因為未見屍骨所以懷抱一絲絲希望,若這一別,「何時才能再見」,是否,只能寄託他生呢?
     
    這十三年對他們每個人,都如同噩夢一場,林殊走回了屬於他的結局,是他的幸事,但是景琰與霓凰,卻是永恆地失去他。如今噩夢醒了,等待他們的是一個更殘酷的現實。可是,他們卻都願意成全。
     
  •  

  •  
    「但我仍然希望,你能一直在我身邊,
      親眼看著我去開創一個,不同的大梁天下,好嗎?」
    「當然。」

     
    景琰紅著眼眶,向小殊保證他不會被帝王之位動搖本心,會堅持著他們的理想,開創一個天下人的天下。他雖知道這條路本就是孤獨,但他的內心深處仍是渴望有兄長依靠、有好友相伴的蕭景琰。
     
    小殊何嘗不想陪著他走這條路?但是無論是林殊還是梅長蘇,都不可能再走下去,十三年前的命運翻轉,就已經註定他們的人生歸處如何不同。林殊「當然」希望一直在他身邊,只是現實上已容不得這個希望實現。他所能做的,便是為景琰鋪平眼前這一哩的帝王之路。
     
    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呢?蕭選登基的一路上有林燮和言闕相伴,他本不會如此孤獨,可是因為他的猜疑、他的權勢不容旁落,於是親手將這帝王之路鋪排成如此清冷與可悲的風景。景琰本無欲求,正是兄長的血、好友的冤迫使他走上這條路,他多希望身旁有他們陪伴,卻在登上帝位前便孑然一身,而階前的血未凝乾,七萬赤燄英骨未枯,一再再提醒他不能忘卻本心,只能堅守著代價莫大的理想,踽踽獨行。
     
  •  

  •  
    在廊前把玩匕首的飛流,回首見到霓凰姐姐,臉上很自然地掠起一抹天真的笑容,對比著霓凰的滿臉愁容。飛流很單純,他知道要和蘇哥哥離開金陵了所以開心。我想,他心裡並不喜歡金陵這個地方,他總是看到蘇哥哥凝著眉頭,一次又一次地病倒而越來越虛弱。
     
    但他不會知道,這次離開,蘇哥哥是真的開心,但他也只剩下三個月的性命。飛流究竟懂不懂得生死呢?在他來看,手起刀落後動也不動的人就是死了,可以對之冷漠得毫不相干,可是他未曾體會到與關愛的人永恆的分別會是怎麼樣的悲痛。
     
  •  

  • #54:沒想到這一分離,竟是十三年
  •  

    #54:在我心裡他永遠是金陵城內最明亮的那個少年
  •  

    #54:永遠有著一顆九死不悔的赤子之心
  •  

    #54:請你一定要在他身邊照顧好他,一定!
     
    生離死別,霓凰當年也不懂,但是她現在已經太清楚那番滋味了,所以不由的神色悽然。她心中的苦,卻也沒有人可訴,僅有一個不識愁滋味的飛流能說。她知道飛流不會明白,但她也只有他可以托付。
     
    對於霓凰來說,這是林殊哥哥必然的決定,她不會阻攔,就像景琰懂得,小殊寧願馳騁於沙場之上至死方休。他們想留他,但更願意成全他。我想,這是戲中情感動人之處吧,明知道結果會讓自己痛苦,可是會為了對方的希望放下自己的執著,就算流著淚也要笑著送他。
     
  •  

  • #54:當年三人相伴成影,如今獨上高樓而南北分離
  •  

    #54:只要狼煙未了,你我就不能像平常兒女般廝守
  •  

    #54:願來世我們可以平淡安穩地攜手終老
  •  

    #54:此生一諾,來世必踐
     
    分別之時,霓凰還冀求著一個明知不可能的希望,她希望戰事終了,林殊哥哥還能來找她。她不是不知道,此去再見無期,但她還是甘願留著這麼一個夢,就像十三年前她相信林殊哥哥沒有死,有一天終會回來一樣,讓他一直活在自己的心中,支撐著自己。但是林殊不忍,就如同他將霓凰托付給夏冬一般,他希望霓凰能有個人照顧她不致孤老,所以他親手戳破這個夢,讓她知道他與她,此生已終,只得寄託來世。
     
  •  

     
    他們倆人最後的對望,都期待給對方一抹笑,但是笑容背後的哀傷卻是如此濃重,比淚流滿面還要酸楚。相愛不得相守,在天真爛漫的當年,金童玉女的他們,何曾想過攜手一生是那麼艱難的事情?所以來世林殊情願平凡,他們可以不再繫於家國,能真正地擁有彼此。
     
  •  

    #54:刷諸位的戎裝
  •  

    #54:再也盼不來的林殊哥哥,只餘一紙素箋
  •  

    #54:林殊哥哥的字,一如當年
     
    臨別前,霓凰對林殊哥哥說:「待戰事終了,你一定要先來雲南。」
     
    戰事終了,林殊卻已身死,只剩一縷英魂與一紙素箋償她。紙上的墨新乾色豔,是林殊哥哥蒼勁的字跡,再不是梅長蘇腕力虛浮的隸書。「吾妹霓凰」是他此生對她最親暱也是最後的叫喚,無緣夫妻只得兄妹相稱,這一封信訴盡他最後的心意與掛念,也盼霓凰勿再懸念。只是林殊哥哥,你該知道,這十三年來霓凰將你活在她的身心之中,已經不可分割再難分離。無論你是生是死,都是心念長存。
     
    而為什麼是由宮羽送這一封信呢?我想,也是蘇兄對宮羽最後的表態吧,他此生的情只給霓凰,再無其他。他只會是她江左盟的宗主,願她不要為了他耽誤終身。
     
  •  

    #54:故人杳,獨留明珠
  •  

    #54:他已回到林殊的結局,再也無須遮掩
     
    那天他親手將紅布蓋上,今日還是他親自揭開了它。那天他把等待了十三年的珍珠送他,今日他掀開紅布後在他的牌位前再見著它。東海明珠奉在景琰與林殊之間、生與死之間,是誌記也祭奠著他與他十三年前的青春歲月,十三年後的滄海桑田。
     
    這是景琰相贈於他的那顆心,還君明珠時,林殊也將自己的心寄託其上。「我的就是你的」,於今是景琰的也是林殊的。所以他捨不得帶走它、捨不得它與他一併成灰,他置它於牌位前,以無瑕的七彩光潔牽引他的英靈來歸。他要看著伴著,景琰開創不同的大梁天下。
     
    景琰凝眸望著,珍珠朦朧地映照他的身影與滿堂燦然的燭光,他向來晶瑩閃耀的雙眼再也無淚,吸納了悲傷渲染成幽深無垠的夜,藏盡了微光似繁星滿綴,點點都是逝者的懸念。我想,他開始學著習慣怎麼走這條孤寂的帝王之路,我想,他已經與當年那個哭著想小殊的人不太一樣。
     
    在獵宮時靜妃娘娘曾對景琰說:「總有那麼一天,當你重新回頭看時,你會發現,其實現在,在你身邊,也是有朋友扶持的。」
     
    在奪嫡的路上,雖然景琰不知道蘇兄就是小殊,但是小殊一直在他身邊扶持他。乃至於十二年的歲月,即使小殊不在身旁,但他想念他時,他也在另一方想念著他。他流著淚的時候,小殊會為他心疼。如今小殊真的不在了,就算有滿朝的純臣良將,已經沒有可以衷心傾訴的朋友。當他走得越高,那不含目的與期望的感情就越難得,甚至他需要將自己的感情從外收束而起,讓人不再覺察。
     
    小殊在的時候,有一個人可以拉住他的頭腦發熱、他的義氣用事。但當他權力越大,一個喜怒所牽連的人事物就越廣。一如臨別時城樓夜話,小殊跟他說:「作為一個明君,你要知人善用。」縱然這包括著,他可能會永遠失去他最好的朋友,為了大局他仍要決斷,仍要犧牲。
     
    為何要走上帝王之路,這帝王之路中又失去了些什麼,這都變成景琰的緊箍環,牢牢套在他身上,小殊當年背負的七萬赤燄軍與祁王的冤屈與理想,如今冤屈雖然卸下了,但理想與天下卻要由他開始背負起來,不可謂不沉重。
     
    時時提醒他不忘初心、時時想起坐於這皇位上所為何來。我不知道帝王之路走下去,他會遇上些什麼,最終性情會不會改變。但至少,因為這些,因為他曾經十三年的執拗,他將難以忘卻,這一路走下去應該堅持些什麼。
     
    即便他不悔,但這條路,終究是漫長而孤獨。
     
    因為蘇兄之死已成定局,對觀眾而言也無須將死亡的一幕直接表白,於是在原著中是以景琰書寫亡者名單,直到最後那一個名字棄筆大哭代表。劇版中以宮羽送信霓凰及景琰揭開牌位的紅布隱喻林殊/梅長蘇之死,兩者各有千秋難分軒輊。若論戲劇上的呈現,劇版最終以紅布的飄落,那樣的畫面優美而餘韻無窮,實是令人激賞。
     
  •  

    #54:不是起風了,在這宮牆內,風從來就沒停過
     
    「不,不是起風了,是在這宮牆內,這風從來就沒停過。」

    高湛在宮中經歷這麼長的歲月,看盡宮牆內一姓之人的爭鬥殺伐,庭生與景琰之子如今的親暱融洽,若有一日,當他們走到權勢相爭的時候,曾有的情深意厚還剩下多少呢?從來是恩易忘、怨難放,景琰之子、庭生、乃至譽王的遺腹子甚或其他皇族貴冑,在他們凝望著金殿上的寶座時,有多少人還記得,誰和誰不是骨肉呢?
     
  •  

    #54:請陛下為新軍賜名──長林軍


    「長林軍」

     

    景琰提筆略思,寫下了這三個字。北境戰場,揮灑過多少赤燄男兒的血汗,埋藏了無數錚錚鐵骨,最後保住這條防線,更是梅長蘇/林殊以性命相換。長林者,誌記的是梅長蘇也是林殊,他期待新軍能如同當年林家率領的赤燄軍般長保國境安寧,也象徵著景琰對小殊的無盡懷想,長念林殊。

     

    最後的兩幕,風起了以及長林軍命名,就小說的時間序來看應該要是顛倒過來的。而且以戲劇餘韻而言,以風起了那幕做結更為理想,就不知道劇組為何要這般安排了,個人感覺是有些可惜的。

     

    雖然不少人提及,最後出現各國聯攻不免刻意,只是為了製造一個局讓梅長蘇能重回戰場以林殊做終。以我來看,斧鑿痕跡的確甚為明顯,卻不是完全說不通的,畢竟那個時代並不是真正的安和太平,時不時就有大小戰事發生,又埋下了一個滑族的梗,聯攻並非不可能發生,只是缺乏細緻的排佈。但編劇所求並不在此,自不會多做說明,她本就是為了要排佈林殊/梅長蘇的去處,回到戰場做為林殊而死,這樣的結局,實是對他最好的安排。

     

    既是命運的仁慈也是殘忍,十三年前林殊死去以梅長蘇重生,十三年後捨梅長蘇之命生為林殊赴戰場而死。其間過程,是命運的安排也是他個人的選擇,留下的是觀劇者的一聲喟嘆與無限懷思。

     
    (依依不捨的54集,終於還是結束了)
     
     
    (補記一刷時的討論)

     

    王奇:「這個結局還是小說的結局,可是那是因為霓凰另愛他人不是嗎。」

    不管霓凰愛不愛他人,對於林殊來說,回歸林殊就是他希望的歸宿,這是不會變的。我知道這樣的結局對郡主很殘忍,但是,為了要和郡主多相守幾個月,乃至幾年,讓他徹地放棄了林殊,對他也很殘忍。郡主因為理解,也因為從始自終在她的心裡那個金陵城最飛揚的少年從未離去,所以她會願意支持。

    王奇:「最後的戰爭來得突兀,原本就是讓梅藏蘇恢復林殊身分去自殺的,倘若霓凰另愛他人,林殊自然是了無遺憾。但霓凰仍愛著他,他還是去自殺就是讓霓凰永遠遺憾了。縱使霓凰支持他,他這麼選擇還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重審舊案洗清林家冤屈,在祖宗牌位前祭拜的那一刻,他就是林殊了啊!」

    他不是林殊。從他對景琰的一段話裡來說,他希望能讓林殊維持著過去記憶中的美好。他現在是梅長蘇,一個殘缺不全的,算不是林殊。這是他心裡一直很自卑的部份。

    他終究會有離開的時候,他的命本來就不長,他本來就知道他和郡主不能夠廝守,否則就不會有他對夏冬說的那段話了。霓凰本來就必須要面對林殊哥哥的再次離去,她自己也很清楚,她很清楚那十年的日子,只是林殊哥哥不忍說穿的謊言。正因為她知解他心中的痛苦,所以遺憾永遠在,只是若能讓林殊哥哥再圓一次夢,代價是提前分離,那霓凰就會義無反顧,所以她聽到他的決定,她是帶著淚含著笑。

    我們都知道,他這樣的決定,對於關愛他的人是殘忍的。但相反的,為了這些關愛的人,他連生命最後的希望與價值都要捨棄,那麼就是一群人對他的殘忍了。

    他曾經對蒙大統領說過,他們對他的情義,有時候是種負擔。如果沒有這場戰事,他會成全大家的願望,以梅長蘇的人囚著林殊的靈魂活到最後一刻,但這場戰爭,已經沒有選擇、也是他的選擇,他決定用林殊換取這個國家及自己的成全。

    王奇:「算了,這個結局也解釋了、為什麼當年他與他父親會全然沒查覺到皇帝早已在忌憚他們了……」

    晴迷:「我覺得當時那麼亂(亂到有點扯,是天下圍攻嗎?),就算梅長蘇不去,霓凰景琰也得去打仗,多活一年半載也不見得能在一起。可能大家凱旋歸來他也掛了……何況梅長蘇怎可能讓大家都去打仗,自己去逍遙旅行……所以怎麼想我都覺得,當回林殊最划算,cp值最高~」

    祁王那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也可以照樣造句:「君不知臣、臣不知君」。也許在林燮的心裡,梁帝還是當初的好友、他拼命相救的皇子。他還是當他忠心的臣子,只是權力腐蝕了梁帝的心性,林燮的盡心盡力在他眼裡已經變成了爭權奪利。無論是林燮還是林殊,他們首先顧慮的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梁帝的天下,當梁帝給不起他們的希望,而選擇了私利,必然與追求公利的林府及祁王產生目標及利益的衝突,誤會也是必然的。

    如果林殊以天下為己任,選擇放下霓凰,只是取大愛捨小愛。也許對他身邊的人來說,這決定既殘忍又自私,但對天下人來說,若因顧念霓凰,不也是殘忍又自私?所以對錯難定,立場不同而取捨有異。

    …………這個是在另外一個噗談靖王的分隔線…………

    晴迷:「梅長蘇曾經跟大統領說,他們有話還能跟對方講,但景琰,卻沒有傾訴的對象。第一次靖王的出場讓我印象很深,他跟夏冬無話可說,相對於霓凰把悲傷壓入心底,跟皇上、跟夏冬都能好好說話,十二年來,他始終沒有走出那義憤難平與愧疚的情緒,只要跟舊案有關,他總是不惜觸怒龍顏,半放逐的懲罰自己。如果說林殊為了雪冤燃燒了自己的全部生命,那景琰又何嘗不是呢?登上大位的目的是為祁王兄與小殊,達成目的後,他的一輩子就是代價。這條路何其孤獨,他只能守著對小殊的承諾走到盡頭。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我對於留下來的人是更加心疼的,何況景琰不是局內人,若願意他可以像紀王一樣安穩一生,但他卻義無反顧,情深至此。」

    s好友:「晴完全寫出我的心聲(抱)。」

    阿晴說得真好。每次看到回憶裡兩個人開心地笑著,特別是他說小殊鬧著他要鴿子蛋的時候,就覺得,景琰對於小殊真的是感情很深很深,無論他要什麼他都會努力幫他辦到。原本他有兄長可以追隨、有好友可以相伴,卻一時間都沒有了。好孤獨呀,他就只能到母妃那裡哭哭。也願意用一輩子去償小殊的心願,守護他們共同的目標。

    因為他願意這樣付出,小殊才會找上他吧,因為小殊也知道景琰的心。只是畢竟十三年過去了,小殊還是會害怕這份感情褪卻了,所以每每地試探、確認,每次被靖王的言語所傷時,既是虐又是甜。

    晴迷:「靖王傷梅長蘇的言語,都源自於對林殊的愛,我想聽在蘇先生心裡一定感動又寬慰。虐的是在往後漫長年月裡,景琰想起自己曾對梅長蘇說的這些話,不知會有多後悔沒能再珍惜他一點……」

    在說的當下,對蘇兄也是虐的,景琰對他種種的不諒解,會讓他對於以梅長蘇的存在更自慚形穢。所以他雖然感動在心頭,脾氣還是會有的。

    s好友:「小殊的心情一定也是很複雜,一方面好像要高興靖王這樣記著自己,一方面也承受著靖王對現在的自己如此防衛的態度,而什麼都不能說。」

    晴迷:「我覺得梅長蘇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越想保有林殊的美好,就越貶低梅長蘇的價值。靖王對他的印象其實是梅塑造起來的,他在他面前權衡利弊得失、勸他不要再查舊案,可是當靖王真當他是謀士時他又悵然若失(雖然他常嘴硬,說靖王這樣對梅長蘇有什麼錯呢?)。消失的榛子酥最大的價值在於描寫了梅長蘇在靖王面前的心態,刪掉真的可惜了。我也曾希望靖王能看見蘇先生的真心,對他再好一點,那或許蘇先生就不會如此自厭了。」

    這種矛盾,是基於他和景琰心裡,本來就嚮往的是戰場明槍明劍的殺伐,對於玩弄手段的謀士是有幾分鄙棄的。同時,他很明白,終有一天,梅長蘇一定會消失,與其讓景琰對之生起真心的感情,他知道,只會讓景琰痛苦,就不如讓他更鄙視了。可是理智上是這樣,面對面時,情感上一定會痛苦的。所以為什麼蘇先生對靖王總是醜話說在前頭,非要讓他對自己誤會一番才說後面的解決之道,我想,多半是基於這個理由。

    我覺得,靖王對蘇先生再好,這樣的自厭都無法抹消掉。此消彼長,他怕景琰會為梅長蘇痛苦,那他情願自己去承擔被靖王徹底厭惡的痛苦。

    s好友:「感覺梅長蘇一直不想讓靖王喜歡自己,故意用靖王不喜歡的方式說話,明明也沒做出什麼能稱得上髒事的……到後來靖王已把他當自己人,他還是這樣不讓靖王太靠近自己。不知道是怕被認出(為了一本靖王根本不會看出破綻的書緊張半天),還是怕靖王對他產生感情又要再承受一次失去的痛苦,也或者兩種心情都有吧!感覺小殊就是特別怕被靖王認出來,其他人都還好。都認得很快。」

    我還記得有一場戲,是蘇兄病癒後萌大統領來探病,沒多久就有人來報靖王帶沈追和蔡詮來訪。那時蘇兄對萌大統領解釋此舉是景琰想為他的未來鋪路,萌大統領認為理當如此,蘇兄的神情卻很複雜,甚至是暗淡沉鬱的,就快快地打發萌大統領離開。

    那次的訪談,很明顯的,靖王對蘇兄心疼有加,怕他病剛好些被這兩個工作狂拖著累壞了,還出言責備了下沈追。那是第一次感覺到靖王把蘇兄當自己人那樣保護著。我想蘇兄也有體會。只是他不能領情,我覺得,他是故意地去忽略靖王對他釋放出來的好意。

    梅長蘇,一直也在逃避並拒絕靖王的感情。

    晴迷:「我記得那次。以靖王視角而言,梅長蘇為了幫他救衛崢身陷懸鏡司,九死一生才出來,而且都不讓景琰來看他,怕病中會說胡話(景琰,別走……之類的嗎?)我想自從梅幫了他關於赤焰軍的事,他才真正把他當自己人吧!

    最好笑的是在父皇面前講得那麼好聽,硬要帶兩個拖油瓶(咦?),人家真來了又一直想把人趕走。(我和蘇先生還有悄悄話,人家還沒道歉呢……)我也覺得這裡蘇先生不想跟他太靠近,靖王進一步,梅長蘇就退一步。他終究是要離開的,為了不傷景琰,他願意克制自己,保持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s好友:「覺得印月分析得很好,梅長蘇一直在逃避靖王的感情。這對他來講大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相信他原本只是想事成之後默默消失,不想讓靖王再傷痛一次的。第一次看戲,多少會懷疑小殊對靖王是否也如靖王待他呢?為什麼能這樣一再隱瞞身分推著自己的好友走上一條孤獨的道路呢?我心裡是有疑惑的。小殊是否有後悔過呢?還是這也是一種取捨?但我也相信他設法為靖王留下最多的助力,挖掘輔國良臣,他設法不和靖王建立任何互相憐惜的感情,不讓靖王看到他生病的模樣,一刻不鬆懈的。那也是一種付出,只是沒問過靖王要得是不是這些?」

    其實,我覺得,小殊因為很瞭解靖王,他知道,比起他,這些對靖王來說都不夠重要。所以更不敢跟他相認,因為景琰一定會以他的身體以他的一切為最優先的顧慮,因為顧慮得太多反而會露出更多的破綻。可是對小殊來說,七萬的冤魂污名未雪,已經是他生存下來必須背負的責任,景琰可以只選擇他,但小殊無法只為自己而活,這是他可悲的地方。

    我一直在想,明明他用的手段也沒有惡劣到哪裡,為什麼他嘴裡他的心裡一直要把自己想的說的這麼卑劣呢?除了原本就對詭計謀算的不屑外,最深的痛,就是他必須對他最愛的好友算計,就算明白他的心意,他還是必須要傷害他的期待、去改變景琰。他知道景琰一點都不會怪他,所以他更覺得自己是卑鄙是無恥的。他會覺得自己辜負了景琰。

    這一點,從他對景睿生日宴一事就可以窺出端倪。明明他安排的,已經盡可能的考慮了景睿,期望將傷害降低,但他仍是傷害景睿的,這當中傷得最深的,便是景睿對他的付出與信任。他其實,是深深厭棄這樣的自己,必須利用朋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s好友:「印月講得太好了,『景琰可以只選擇他,但小殊無法只為自己而活』這句戳中我的哭點。真的好無奈,其實林帥的遺言明明是要小殊活下去,可是小殊沒有辦法,他目睹了那麼多人在面前死去,他沒辦法不做點什麼而獨自苟活。」

    當他削皮碎骨重生後,於他而言,林殊就已經死了。從他當梅長蘇的第一天起,他開始步上一條,背棄林殊生命中本該堅持的信念、傷害與利用林殊原本一心一意要守護的人。於是他的自慚形穢是必然的,對於他來說,大家心目中那個金陵城最明亮飛揚的少年已經消失了,現在的他是個索債討冤的惡鬼。

    他只能把屬於林殊的清明政治的理想、林殊最美好最純粹最燦然的記憶,寄託在景琰的生命、景琰的心裡。也許該說,他還是有著夢的,他希望景琰不要知道梅長蘇就是林殊,那林殊在景琰心中的模樣就不會再改變,那林殊就活著,活在景琰的心裡。他怕一旦相認了,那原本美好的形像就會開始破裂、扭曲,這對景琰和林殊來說都是痛苦的。

    晴迷:「昨天和映也是聊到梅長蘇做的最陰詭的壞事是欺騙犧牲了景琰和景睿,把自己的願望建築在朋友的痛苦之上,這樣就不難理解林殊為何把梅長蘇貶低至此了。從他的角度來看,梅長蘇一點都配不上當他們的朋友,他眼見景睿被辜負的傷,便更不忍景琰承受同樣。只是我相信梅長蘇和他們的交往也是帶著林殊的真誠的。這之中的誠懇、欺騙、矛盾與掙扎的痛苦便是梅長蘇得付出的代價,明明渴盼的友誼卻無法接受,保持距離的同時反覆揚起的自卑感……我想就算真相大白之後,只要小殊沒法解開這個心結,他和景琰也很難像與藺晨那般自在的相處吧!(明明他的靖王殿下完全不在乎,只要人還在身邊就大滿足的)

    推心結沒法解開就無法自在……我覺得關鍵就是他過不去自己的那個坎兒……

    s好友:「同推心結沒辦法解開就無法自在,晴晴講得真好!」

    …………這是加映場的分隔線…………

    同場加映s友人的精彩感想及討論:
    孤獨者———記《瑯琊榜》中的靖王蕭景琰(https://paste.plurk.com/show/iyi7kT08FEz1ZTh6O3sM/)

    晴迷:「Q_Q ……最後一次談話,景琰說,道理我都知道,只是我們都一起,從不曾像現在這樣,看著你出征。為了小殊對自己的不同的期許,他壓抑了渴望,扛起責任,在城牆上目送小殊離去的眼神,景琰知道他再也不會回來了。失去小殊的苦,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經歷一次,但就像梅長蘇把陰謀詭計擋在自己身前,只要是小殊要的,景琰也願意由自己來承受。」

    s友人:「真的(淚),我也覺得城牆上景琰是知道的(當然他也希望有奇蹟),但他理解小殊的願望,他就只能這樣忍痛注視他離去的背影。」

    此後,兩人如同一人啊……金殿對質那一段,因為先看過小說會覺得太過淡然,後來漸漸細品意味卻長。景琰不是真的一無所覺,當被揭開的當下,他原本勘不破的就全都明白了。如果他們相知是那麼深,我想在他反覆懷疑的那些時刻裡,就已經想過千百回小殊不與他相認的理由,在金殿上父皇的步步進逼,正是坐實了這一切的如履薄冰,當下的他本能地就是傾盡所有保住小殊,哪怕與父皇對立也在所不惜。

    只是走出殿外,卸下武裝之後,他就是那一個對小殊無盡思念的景琰。所有人對小殊改變的因由,有多深的不捨與難過,他就只會更深,他最痛苦的,是沒有辦法幫他分擔,哪怕是小殊回來了,他卻還是讓小殊獨自承擔這麼多,恨不能早點知道。如同小殊怕他難過,他也怕小殊傷心,所以在靜妃那短時間的軟弱,是無法表現在小殊面前的。他們彼此沉澱、整裝再起,表面的波瀾不興,除了是時勢不允許,更多的是他們知道眼前的擁有稍縱即逝。

    就像小殊,為了雪冤、為了清明政治的目標,可以化身為自己最鄙夷的陰詭謀士。為了雪冤、為了他們共同的理想,景琰可以拋卻自清與自傲,走上奪嫡之路,擁抱一輩子的孤獨。儘管過去的十三年,他已經為了這樣的孤獨痛苦許久。

    「我與先生如同一人」,我一直覺得,這句話算是景琰當著別人的面對小殊表白。一句話裡藏盡了無限的情感,他想告訴小殊,不要再一個人承受,我與你無論生與死,從來就不須分別彼此。

    雖說,小殊選擇回到戰場直到離開這世界,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像是十三年前的失去又再次上演。可是我覺得,除了對小殊本人是種救贖,對其他人的痛苦,在內涵上還是有一些差異。他們承載著失去小殊的痛苦,但另外一方面,他們對於能成全小殊的願望,還是可堪聊慰的。比起十三年前,景琰在東海回來後一切面目全非,雖然痛,他至少是送小殊,由地獄救拔而出,回到他願意歸屬的地方。

    s友人:「印月寫得真好,寫出了他們的心境。我也相信這兩次的分離在意義的層次上是不同的,都很痛,但小殊的朋友知道最後小殊終是回到心願所屬的一種精神狀態。那悲傷的思念也就多了幾分溫柔澄淨。至少林殊不再是一個禁忌的名字,我能想像每一年這些朋友會聚在一起談他、思念他。帶著感傷又不要小殊擔心的那樣強忍著淚水並著笑。雖然景琰說他不要小殊活在他心中,他要小殊活在這世上。那是多麼痛的願望,但逝者長眠,終究他還是會把小殊放在心裡,讓小殊永遠活著,活在他的心中,直至他的心不再跳動的那一天。」

    晴迷:「告白+1……當姑姑和表弟的面告白超甜蜜的~可惜小殊當時一直在意長公主答不答應,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把告白聽進去~」

    s友人:「用這麼耿直嚴肅的神情告白,靖王好可愛。」

    有啦有啦!小殊一定有聽到,只是當著別人的面怎麼好意思表現什麼呢?他後來不是張開雙臂以身相許嗎?(喂喂喂你確定小殊是這個意思嗎?)

    小殊真的是很幸福的……有這麼多的朋友,都願意拿自己的痛苦,去成全他的快樂。

    s友人:「不忍說,小殊張開雙臂的樣子有點痞(很可愛啊),都這樣露出空門了,靖王看起來反倒很害羞XD」

    靖王就是害羞呀!所以他才說不敢動手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瑯琊榜 琅琊榜
    全站熱搜

    印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