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以下要開始本集最大虐心劇。請準備好衛生紙等一應器具 >_<
-
-
-
-
-
-
我覺得濤姐在這部戲裡根本是完美嬌妻呀。堅強卻又有溫婉的時候。明明可以很獨立,卻又讓你知道,她真的心底有你而且真正地需要你。
林殊哥哥,你怎麼忍心把郡主放走!~>_<
相較於郡主的心痛難捨,看著霓凰的蘇兄眼中雖然盡是溫柔愛憐,但情緒是平穩許多的。也許,此次分別,早就是意料中事,或許該說,他本就是推手之一。南楚使團進京,不早是推倒謝玉的一環嗎?他又怎麼不知道,使團進京之日必定是霓凰離京之時。
他很清楚,此番和霓凰相逢,無論相認與否,他們都不會有太長久的時間。在奪嫡洗冤之路上,他不曾將雲南穆府算計在內,情願,他的霓凰山高水遠地在雲南,遠離金陵這灘混水。這也是為什麼他對霓凰的相認顧忌較少,不單單是因為霓凰於他而言的不同,而是,霓凰本就與此無涉。
在霓凰眼中,眼前人雖不相同,但一直是她心中當年的金陵少年,所以她只願與他相守,滄山洱海東西不計。但在蘇兄心裡,林殊已死,此身是梅長蘇,但心裡還盼著做回當年的林殊。
晴迷:「其實我覺得,如果梅長蘇不是林殊,郡主也會愛上他~或者說,我認為郡主真正深刻愛一回的對象是梅長蘇(當然知道他是林殊哥哥後整個放心去愛)。如果梅長蘇沒有出現,她或許真會在比武招親中嫁了,但經過這一段就徹底不可能了……」
不過我覺得在戲裡的設定,郡主愛的一直都是她了林殊哥哥。十二年不改其心,但也許,如果遇到一個知心人,也許會另外嫁了。但她的林殊哥哥回來了,她潛藏在心裡那份日月積累的深刻情感被翻了出來,喚醒了又再加深了,她就再也回不去了,只能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如果梅長蘇只是梅長蘇,我覺得,沒有太奶奶那一握、沒有林府前、沒有梅園,她也不是那麼容易心動。
早在梅長蘇出現在金陵前,由於派衛崢助戰,我想她對著這個江左盟宗主早就深感好奇及懷疑。所以她在謝府陪著皇后娘娘,也是引頸期盼與之一見。到了太奶奶那裡,蘇兄一進門她就直盯著看,也是因為江左梅郎的身份可疑之故。所以對蘇兄所有的好奇和追尋,仍是出於舊人的原故。
照穆青說的,霓凰對於朝堂之事向來不感興趣,她也不在意太子與譽王究竟何人勝出,對她來講都沒有差別。梅長蘇在金陵的爭逐於她本來就不著於心,所以即便這位梅宗主聲名赫赫、即便他風華滿身氣度凌雲,她是連沾都不會想沾的。
所以,如果梅長蘇不是林殊哥哥,我覺得他追不到郡主,更何況我覺得他也不會去追郡主……XD
就像她對夏冬說的:「我穆霓凰十七歲,披戰袍上戰場,鐵血十年,早已沒有了女兒心腸。」其實不是沒有,而是她早就將她的女兒心腸全給了林殊,所以甘願當一個 未過門的未亡人。當一輩子的林府遺屬。同意陛下的比武招親,只是不好拂逆上意而已。她還是有幾分自負的,天下人除了林殊誰當得起她的夫婿?(意思是她可以通通推掉,否則不會和陛下提議)
說到她對比武招親的態度,其實看得出來就是虛應故事,她本來就沒有打算這樣把自己嫁掉。且不看只有穆青和穆王府一干人等在看台上端詳,他要嘛陪太奶奶要嘛和皇帝閒談要嘛送夏冬出城,就是沒去看看想要娶她的是哪些人。她早就打定主意,選定了十個人,十個人再全部打掉就這樣。
皇帝不會讓她遠嫁外邦。大梁國打得過她的人屈指可數。所以我想她的自信來自於此。既是比武招親,打不過她所以嫁不掉也只是理所當然。況且就算嫁不成,皇帝老兒也不能把她怎麼樣。
其 實我覺得郡主很像是女版林殊。所以他們是這樣天造地設的一對,背景相當、才華能力相當、樣貌相當,更何況,她是太奶奶幫最疼愛的小殊萬中選一的好媳婦。而 林殊也是萬中選一的良人。小說裡安排的聶鐸,我覺得他只是在郡主最無助最寂寞的時候來到她的生命裡,相知而相惜。我常想,要當得起郡主的夫婿太難,但於她的孤寂,若真能不計這些,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那便是好的。
但她與林殊/梅長蘇終究是,繫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
-
發現飛流的手也很白淨秀氣。這些男人們到底怎麼一回事,手都麼美,山影果然都是手控嗎?(自從看了那個片子滿腦子的手XD)
-
說萌大統領是個粗人嘛!他其實也有他心細體貼的那一面,他知道蘇兄一定捨不得去送,也捨不得郡主走,就是過來陪陪他。雖說是意料中事,但蘇兄還是會傷感的吧,不過傷感之餘,對於萌大統領這麼一點心意還是感動的。
-
-
(以上19集結束)(補記一刷時的感想)
說到霓凰回到雲南,那一段也很是傷情呀。看陸劇版有人覺得感情戲修改的不是很合理,或者是說林殊面對好友靖王能忍得住為何對郡主忍不住。其實小說和戲劇是在同一個時間點郡王認出林殊,但戲裡卻給了更多的鋪陳。第一個在太奶奶跟前林殊就露餡了,這把人家小手一握,郡主心中警鈴大響,所以之後多次試探,比如重回林府等等,都給了郡主女人直覺外更多的依憑。為什麼林殊哥哥這麼情難自持呢?我覺得是他對郡主有很深的虧欠與不捨,他很難去拒絕她的試探。
但面對靖王就不同了,相認除了會對他所謀之事造成傷害(兩相顧忌),他更想維持靖王心中那個林殊的模樣。我覺得那之於他是一種生存的意義了,就算被靖王的言語刺得再痛,就更加提醒著他千萬別讓梅長蘇的陰謀算計,傷害了靖王對林殊的懷念與情感。越痛、他越是會忍著、越是會不敢相認。
相較於靖王,霓凰與他相認利弊各有,相認雖然免不了又是一筆情債的開端,但同時也得到霓凰全然的信任。所以無論是小說或是戲劇,與霓凰的相認本就不妨事態發展,只是一個是愛相續、一個是兄妹之誼。如若是愛,只是讓必然分離的情感更顯愁悵、更加虐心而已。
「你真的不知道我更牽掛的人是誰嗎?」
「我知道……」正因為知道所以那種隱忍而深沉的感情就像萬箭穿心吧!不過我覺得霓凰離開對林殊是比較輕鬆的。不否認地,我相信看著霓凰,梅長蘇裡就會滋生更多只有林殊才有的情感,他只會吐血吐得更兇……(怎麼突地有種扼腕的感覺)
…………這是聽歌有感的分隔線…………
剛剛又開始聽《紅顏舊》,聽著,不免又為郡主和林殊哥哥揪心。唉,小說裡雖然林殊錯過了郡主的愛,劇裡郡主愛他如故,但是走到結局,戲裡卻遠比小說殘忍。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十三年前那件事情,郡主可以想像著林殊哥哥在她身邊,支撐著她。十三年後呢,我不知道,曾經失去再得到,再失去,我不曉得還有什麼可以支撐著她對他的那份心,因為我覺得、我甚至覺得,如果梅長蘇真的沒有在戰場上身亡,他也不會再回到這些故友身邊,那必然是包括郡主的。
我記得,曾經看過網友提到,殊凰的關係,進一步是愛情、退一步是親情。我同意。不過不論在小說裡或是在戲裡,在這十三年之間,林殊對郡主的感情,其實都曾經往前進了那一步,也許還不止是一步,緣於想念、緣於不捨、緣於虧欠,十三年前也許還懵懂,但既為未婚夫妻,十九歲與十五歲,並不是真的只是青梅竹馬而已,所以戲裡的林殊說,霓凰於他是不同的意義。
小說與戲的差別在於,因為郡主與聶鐸相愛,所以林殊就退了幾步,退到了兄妹之情。退是退了,但就真的不愛郡主嗎?其實不是,只是他心裡更懂得,因為愛她,所以他知道有一個她愛、而且能夠給予她更長遠的幸福的人存在,即使那個幸福裡沒有他,也好。
這是屬於林殊的愛情。只不過,對於林殊來說,愛情終究無法佔據心裡太多的份量,而且這份愛情,對他來說,進一步,那就是更多的虧欠與不捨。
相較起來,殊凰之間的感情還是比較單純的,而小殊和景琰之間更為複雜。
殊琰之間除了兒時玩伴、最好的朋友,還有軍中同生死的袍澤之情,在雪冤的過程中還是不可或缺的同伴,個人情感還混合了家國仇冤,最最重要的是,景琰心中一直存在的那個林殊,是梅長蘇面目全非後,一個捨不得也放不下的回憶的依憑,屬於美好過去的存在。
梅長蘇看著景睿和豫津這對好友時,我想很多時候,都勾起他對於林殊和靖王的遙想。小說中,長亭豫津送景睿時,對景睿說的那番話:「反正不管你怎麼變,你還是我那個獨一無二的朋友,咱們兩人的交情是不會變的!」
我想,對於靖王來說,他也會這樣對小殊說的吧?可是就如同景睿心中有個結,林殊劇變後更甚於景睿的改變,林殊變成梅長蘇,在面對靖王時,那個結會更深更沉重。
我覺得景琰並非沒有感受到梅長蘇心裡某些不變的。雖是一些小動作勾起他對林殊的懷想,但每每在那個當下,往往都是梅長蘇不禁意流露出屬於林殊的那份情懷的時候。正因為相交不深,所以靖王其實很難相信,為什麼一個謀士可以為他做到這般地步,於是只能把他想成梅長蘇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付出努力可以不計手段。
對梅長蘇而言,小殊對景琰的感情從來沒有消失,所以他自然而然付出全部(當然小心翼翼地藏起來),但對景琰來說,眼前的梅長蘇卻讓他難以理解無法想像,這樣錯亂的感覺,反而令景琰沒法很快就與之交心,因為對梅長蘇衍生出來的感覺太過複雜了,而無法單純。